10月21至23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外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际教育组织负责人、中外大学校长等齐聚一堂,探讨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谋划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文创分会副理事长李新出席大会。
李新出席“新文创、新机遇、新青年-2021年文创教育国际研讨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一级调研员刘永强、文旅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蔡萍到会致辞;文创分会理事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文创分会副理事长、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就新形势下文创教育的发展作主旨发言;北京赛点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张玮、泰国格乐大学艺术系主任林毓芝、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表演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教授Barry King等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创与科技融合的多种模式,就新青年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李新参加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全体大会。会议以“育新机、开新局,建设开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分析研判新征程中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擘画全球教育合作新蓝图。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并讲话。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主持大会开幕式。
怀进鹏在讲话中表示,中国教育在顺利实现“有学上”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构建满足人民“上好学”愿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将着眼优先发展、公平可及、因材施教、开放灵活,努力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过程全面发展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就全球共促教育发展提出倡议:一是坚持共赢共生,深化教育合作;二是坚持创新创造,引领事业发展;三是坚持互学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英国教育部常务次官苏珊·艾克兰、新加坡教育部部长陈振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发表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出席大会做主旨发言;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吉姆·麦克唐纳、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主席艾伦·古德曼以视频方式做主旨发言。
李新还先后参加了新文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研讨会,与参会人员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新文科建设与全球通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任务、路径和质量保障机制,后疫情时代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新思路和新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重任、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内涵式发展等进行了交流。此外,李新出席中国-希腊高等教育研讨会,参加了中国—希腊高等教育合作倡议发布、中希高校合作协议签署等环节,并参加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和校际合作案例等研讨。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是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00年起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外教育界年度盛会。每年年会的主题根据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热点问题选定。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年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年会所开创的集学术研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展览展示和项目洽谈为一体的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由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教育展和中外院校项目合作洽谈会三部分组成。教育研讨会围绕着选定的主题,开设一系列专题研讨,研讨领域涵盖了国际学生流动、中外合作办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等,云集众多国内外教育界知名人士,就国内及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富有启发意义的交流和探讨。近年来,研讨会内涵不断丰富,行业引领的特点凸显。同时,研讨会服务政策制定、提供政策建议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起,为服务“搭建交流大平台”的目标,年会在“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和“中国国际教育展”两个传统板块的基础上,新增“中外院校合作项目洽谈会”板块,帮助中外院校建立联系,开展项目合作,得到了中外院校的普遍好评。
本届中国国际教育展于2021年10月23-30日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地举办线下巡展。作为后疫情时代国内首个恢复线下见面的教育展,展览总面积超1万平米,集中展示各国教育发展成就、优质教育资源和各自留学优势。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海内外教育机构参展,英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法国、德国、西班牙及瑞士在内的9国官方机构携本国优质院校以国家展团形式精彩亮相。本届教育展的举办充分展现世界各国多彩的文化风貌和多元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广大海外院校深入了解中国留学市场、研判留学发展趋势、寻求校际合作机遇,推动我国留学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主宾国为英国。这也是英国继2010年后再度荣任年会主宾国。中英两国始终保持紧密的人文交流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英国是较早同中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和接收中国留学生最多的欧洲国家之一。英国再次荣任年会主宾国,呈现一场中英人文交流盛宴,为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供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作者:于江龙;审核:管维沂)